“十三五”开局之年的开篇拙作也难免于俗,让我们共同展望一下新年新气象。2015年11月10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“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,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。“供给侧”由此迅速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“新宠”。毫无疑问,也必将成为“十三五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。展望新气象当然要在“供给侧”的框架下进行。
会展业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?暂且以展览业为例,盘点一下行业的总规模,根据今年1月中国贸促会发布的《中国展览数据报告》:据不完全统计,2015年全国室内可租用面积大于等于5000平方米、且举办2个以上经贸类展览会的专业展览馆共有136个,比2014年增加8个,但场馆出租率普遍不高,超过60%的场馆出租率低于20%;共举办2612个展览会,比2014年增长约7.8%,比2012年增长约27%;全国共有2047家组展单位,比2014年增加193家,增长约10%,其中73%的组展单位每年只举办一个展览。翻阅其他机构的报告,虽然统计口径不尽相同,但总体趋势相同。在笔者看来,中国会展业不但供给不足,而且供给质量不高、供给效率偏低,简言之有效供给乏力。因此,供给侧改革必须想方设法增加有效供给。
应该盘活存量供给。既称之为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,“结构”是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。供需结构失衡首当其冲,尤其体现在互为供给的企业主体之间。很多主办方不能精准把握产业需求、展商需求和专业观众需求,虽然展会数量增加,但展会题材和主题趋于雷同,展会价值流于形式;同样场馆建设热潮不减,但大多都是缺少需求分析的盲目供给,外形壮观,体量惊人,最终沦为中看不中用的“太空馆”。持续攀升的供给规模制造了会展业的非理性繁荣,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与需求不匹配的供给即便规模再可观,仍为低效甚至无效供给。我们可以继续挑战全球最大场馆、全球最多展会数量,但不能忽视行业效率:行业产值如何?企业盈利能力如何?拉动当地经济效益如何……从规模导向转为质量导向,优化产业结构、提高要素生产率是盘活存量供给的当务之急。
要培养“增量供给”,释放增长新动力。“增量供给”要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,避免形成新的低效供给。在笔者看来,有两个立足点可以发力:一方面要立足国际,随着”一带一路”、亚投行等重大合作倡议不断取得新突破,2016年G20峰会落户杭州……中国已经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,中国会展业未来将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主动开辟国际市场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,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。以会展业标准化建设为例,笔者一直觉得中国会展业的标准化进程是走在全球前列的。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大会将于今年9月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,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,将中国会展业标准推向国际,提高我们在世界的话语权,为中国会展业的全球化布局提供支撑。另一方面要立足新经济,借力新技术融合发展。今年春晚炫酷的机器人伴舞、无人机造势让观众大开眼界,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。会展业的技术融合一直处于零敲碎打的初级阶段,缺少惊艳之作。未来的“增量供给”应该在传统供给的基础之上加快融入科技要素,通过融合发展、跨界整合打开会展业的新格局。
会展业供给侧改革是一个庞大且不容回避的课题,核心在于进一步简化政府职能,减税减负,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。因此,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,各级主管部门要着力于有效的政策供给,顶层设计,营造健康有序的行业环境;会展企业应该转型升级,各显神通,提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。
抛砖引玉,笔者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和大家共同“破题”,在“供给侧改革”的主旋律之下奏响中国会展业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