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月13日,记者从成都市民政局了解到,《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(2015—2020)》正式出台,该规划将成都市中心城区划分为16个地名区块,并分别对各区块的地名专名命名提出了规划指引。
该规划范围覆盖成都全市域,确立了成都全市地名管理的总体原则,分别对地名规划体系、各类地理实体命名规则、历史地名文化保护、中心城区地名区块命名指引、郊区(市)县地名规划引导和地名规划实施保障等进行了阐述、说明和图示,建立了成都市“分类型、分层级”的地名规划体系:将成都全市地名规划确定为“地名总体规划”“地名分区规划”和“地名专项规划”三类。并明确了自然地理实体、行政区划、市政交通设施、公共空间、建筑物等各类地名命名对象的通名、专名使用规范和标准,如道路、桥梁、隧道、公园等的通名使用均有具体规则。
在“中心城区地名区块命名指引”部分,综合考虑地域环境、文化认同、产业功能规划等因素,规划将成都市中心城区划分为16个地名区块,如:龙潭区块、凤凰山—北湖区块等,分别对各区块的地名专名命名提出了规划指引。
突出历史文化特色是该规划引导的重要方向。“地名蕴涵着城市的‘文化基因’,成都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,有春熙路、华西坝、盐市口、骡马市、九眼桥等大量的历史地名。因此,成都的地名管理就应当注重历史传承、突出文化特色。”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刘永昌介绍,比如地名命名中要深入挖掘成都悠久的历史典故、历史事件、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,优先使用“老地名”,并将地名命名与城市形态、业态、文态和生态的塑造相结合,使成都市的文化特色更突出、更鲜明。
该规划将解决“地名乱象”。刘永昌指出,过去因地名命名规划滞后,市内的道路工程名滥用、建筑物洋名泛滥等问题突出,如大家熟知的“羊西线”“红星路南延线”“IT大道”等,虽然建成后成都市政府已分别将其命名为蜀汉路、科华南路、金辉路等,但老百姓大都还是叫以前的工程名。“纠正难度大、成本高,也给城市管理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和不便。”刘永昌说,“以后成都的道路、建筑物开工建设前都要到民政部门报备,申请命名,通过‘关口’前移来解决这个问题。”